close

   ■ 深圳特區報記者 金文蓉 鄧輝林
   11月,一年一屆的深圳讀書月,500多項文化活動相約市民,次第展開。14年的堅守,書香愈濃,市民氣質、眼界、涵養悄然升華。實現文化權利,增進文化福利,輝映溫暖人心的社會建設,成為城市築牢民生工程的一個側影。
  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:“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”,為加強新時期的社會建設指明瞭方向。
   近年來,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社會建設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來謀劃和推動,開拓進取,銳意創新,使社會建設加速推進,展露勃勃生機。
   法治為軌推進社會建設創新
   社會建設和經濟、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建設一樣,要謀求突破與跨越,就必須走新路、出新招。
   2010年12月21日,深圳市委市政府首次召開社會建設工作會議。就在這次會上,《深圳市社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》應運而生。深圳市民生活、公共服務、社區服務、社會管理、社會服務產業等5個方面,有了精確的標尺,“食品生產監督抽查合格率”、“每萬人社會組織數”、“每萬人持證社工人數”等30項指標,用來考核各區政府,其中社會服務產業、社區服務滿意率等一系列指標在我國指標體系中是首次提出。
   曾參與討論考核指標體系的深圳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易松國教授認為:“指標就是航標,告訴我們深圳新一輪發展的方向;指標就是階梯,是達到民生幸福的途徑;指標也是動力,激勵著人們為美好前景努力。”
   社會建設相關制度的創新設計,在深圳不斷開花結果。
   2012年1月12日,《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促進條例》經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。為社會建設專門立法,開全國先河。
   這部深圳社會建設領域的綱領性文件,涵蓋了社會事業、社會保障、社會組織、社區建設、社會管理等不同範疇,在公眾參與機制、非戶籍居民平等參與社區自治等諸多方面都做出探索性改革。對照法律,推動各方就社會建設的諸多事項形成共識,為社會建設穩步推進鋪好了路基。
   “立了規矩、義務法定,才好辦事。通過立法明確政府和社會等各方主體的職責任務,可以使社會建設有法可依,更加制度化、規範化,推進更有力。”深圳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謝志巋說。據透露,未來幾年,社會建設方面的立法將占到立法總數50%以上。
   立法傳遞溫度。隨著《條例》施行,居住證、出租屋綜合管理、社會事件風險管理等局部經驗,迅即在特區推開,為廣大市民提供福利,織就安全網。
   近年來,特區用好立法權,使《深圳經濟特區性別平等促進條例》、《深圳經濟特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》、《深圳經濟特區社會養老保險條例》等一批法規相繼出台,為托舉民生提供堅實的保障,使市民家園感不斷增強。
   多管齊下激發社會組織潛能
  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實踐中認識到,發展社會事業,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。因此,必須推動黨委、政府從“撐船”向“掌舵”轉變,大膽鬆綁解套,充分發揮行業協會、企業工會、民間慈善、社會自治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力量,構建起“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”的社會建設新格局。
   蓬勃發展的各類社會組織,成為深圳社會建設的“左膀右臂”。
   2011年9月的一天,市民蘇麗萍走進市民間組織管理局,輕鬆完成了登記,她的心之海殘友心理援助服務中心辦起來了。她高興地說:“包括名稱預審、驗資、刻章等在內,整個註冊過程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。”之後,她的夢想一個接一個開花:成立心理咨詢團隊,為殘疾朋友解開心結,舉辦殘疾人交友活動,開辦“殘疾人婚姻家庭”知識講座,舉辦全國首創的“殘疾人幸福家庭”評選……
   這得益於深圳探索建立的社會組織“無主管”單一登記辦法,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負責人介紹,深圳直接登記社會組織數量和比例為全國最高。截至今年9月30日,6386家社會組織在深圳成長起來。鼎鼎有名的“壹基金”,也在深圳落戶,成為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。
   工商經濟、社會福利、公益慈善等各類社會組織,成為市委市政府的好幫手,在提供公共服務、參與精神文明建設、倡導生態環保、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,不斷輸送正能量,匯聚成改革發展的磅礴動力。
   激發社會動能,促進民間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,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。
   2011年7月,距離大運會28天的日子,深圳市一家社會組織——藍天生態環保志願者協會,和相關部門一道,向市民發出倡議:“綠色出行,停用少用,給力大運”。
   截至大運會閉幕當天下午5時,全市43萬餘輛車自願停駛,禮讓大運。從8月12日大運會開幕至23日閉幕,全市主幹道交通流量較7月份下降了18.8%,行車速度提高了17.3%。
   有人稱這是我國城市動員史、社會管理史上的一個標誌性案例。《人民日報》撰文稱,“一個看似‘背水一戰’的措施,激發了民意的熱烈響應。大運會提供了這樣的契機,使政府的執政能力、管理智慧與深圳市民中漸漸成形的公民品格形成了良性互動”。
  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。社會的活力,從這裡凝聚。
   前不久,市民楊介平戴著“社區監督員”的袖章在社區督查。“這占道了,攤往裡挪點兒。”“邊上的垃圾要常收拾。” 楊介平是北站社區的一名樓長,由社區居民議事會決定,聘為社區的“社會監督員”。“現在居民維護環境意識提高了,社區環境比原來好多了。”走完一圈的楊介平說。
   如今,社區居民議事會、樓長,活躍在深圳大小社區。社區自治、居民自治,開展得有聲有色。
   義工,深圳的一張名片。文明倡導、公益捐贈、扶貧支教、協管交通、關愛老人……哪裡有需要,他們就趕往哪裡。
   打開社會活力的閘門,需要勇氣。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肖濱感慨地說:“開拓社會建設新天地,考驗著改革者有沒有善治、共治的智慧,有沒有放手發動各方參與的氣魄。”
   借力科技增進民生福祉
   科學技術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。借力科技,可以讓社會管理與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脫胎換骨。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發展,成為深圳這座創新之城的自覺行動。
  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土壤里,深圳“織網工程”撒下了種子,推動政府服務流程再造,提升服務效能。30多個政府部門數據共享互通,每個社區辦起了家園網,市民不出門就能參與社區的事、辦自己的事。坪山新區坑梓社區居民李先生說:“以前到居委會投訴小區施工擾民,要跑大老遠,如今在‘家園’上發個帖,居委會很快就派人來調查解決”。
   如今,“織網工程”的“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”——公共信息資源庫、網格信息員隊伍、社會管理工作網、社區家園網、社區綜合信息採集系統、決策分析支持系統,正在朝向跨區域、跨層級、跨部門互聯互通發展。社會管理和民生髮展,因科技支撐而找到了新的增長點。
   借力科技打造誠信體系,倡導企業和個人盡本分、守規則、行正道,助推社會建設平穩快速前進。
   9月1日,深圳市首批“食品安全黑名單”對媒體公佈,並同時在深圳信用網曝光。其中,17家企業、31名負責人或經營者、9名食品安全管理員被列入“黑名單”,有13人被判刑,因一盤涼菜導致5名顧客腹瀉的餐館被沒收違法所得18元,罰款4萬元。“黑名單”將在網上公示多年。這是深圳大力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。
   近年來,深圳開通運行了“深圳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”(深圳信用網),全市行政機關、司法機關和行業協會、公用企事業單位提供的170萬多家各類市場主體的相關信息,及時匯入系統。與此同時,“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系統”不斷完善。系統提供的信用報告,廣泛運用於獎項評定、金融機構信貸審核、求職招聘、投資擔保和典當融資等領域,使“一朝失信、處處碰壁”漸漸深入人心,市民吃穿住用的質量有了堅實保障。
   社會建設的成效如何,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。
   心系民生,面對不足與挑戰,就能找到破解之道。社會事業的每一處“短板”和薄弱點,成為市委市政府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發力點。“十二五”開局以來,深圳社會事業全面推進,“短板”日漸“補長”,在社區養老、保障房建設、“公交都市”建設、實現市民文化權利、讓外來勞務工融入城市等方面,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。
   在11月5日召開的全市社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,市委主要領導提出,勇於改革創新,為全國社會建設探新路。行進在社會建設快車道上的深圳,向著新目標進發。  (原標題:銳意創新 托舉民生幸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60pbqpl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